【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茶叶科学
主办: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SSN:1000-369X
CN:33-1115/S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1.311765
被引频次:41600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A化学文摘(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统计源期刊(2018);期刊分类:农业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贵池区“茶、文、旅”资源一体化发展探讨(3)

来源:茶叶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2.2 名茶、名峡、老区同步建设 打造精品、优质品牌茶叶,提高品牌公信度与知名度,以茶产业发展支持茶文化与旅游产业,以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

4.2.2 名茶、名峡、老区同步建设 打造精品、优质品牌茶叶,提高品牌公信度与知名度,以茶产业发展支持茶文化与旅游产业,以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茶产业的联动、滚动提升。贵池区霄坑绿茶是茶中珍品,消费者无一不津津乐道,品上霄坑茶是茶人的一大幸事;霄坑大峡谷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光秀丽,茶园、竹海、针阔叶混交林、洋楼式农舍村庄,交错相间,又是革命老区,自然成为了人们公认的以茶养生养心的旅游场所。近年来,霄坑村的茶旅文化已悄然起,每逢节假日、茶叶生产季节,都有一定数量的访茶与观光客来峡谷探幽,虽然已具雏形,但处于无头无序状态,需要引导、整合,形成规范模式,才有利于长远发展。

4.2.3 打造大山村、升金湖红茶旅游区 这是一片曾经创造红茶辉煌的茶世界,1958年周恩来总理关注大山村的茶叶生产,为鼓励当地人们的茶叶生产积极性,周总理亲批“为奖励大山村为发展茶叶生产、壮大集体经济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奖状(保存在牌楼镇大山村村部)。如今这里及周边产区是“润思”祁红的重要产地,也是安池、徽神两大品牌的原料基地;这里有江南溶洞之王的大王筒、亚州第一大湿地的升金湖、江南石榴之王的乌山石榴,抗战时期的贵东县委遗祉等风景与名胜。红茶、名果、自然奇观与红色旅游,美不胜收。

4.2.4 老山自然保护区与九华安茶联袂共创 “九华山寨”牌九华安茶的产业基地深处省级老山自然保护区的腹地,这里不仅有诗仙李白寻芳问茶的桃花坞、千年古寨石门高、朝圣九华的古老驿站老河街、红军留田暴动的檀炳光烈士记念碑及故居、神奇的傩戏之乡、贵池第二大水库滴水岩水库、三线建设遗址、数千公顷原始次生林及针阔叶混交林等名胜风景,更有古老而神奇的九华安茶,还有驰名的七山翠毫茶、西山焦枣、棠溪花菇(俗称棠溪三宝)等名贵特产,将这些不可复制的自然与历史资源进行有机的融合,以富有特色的九华安茶为中心,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将产品、文化与旅游联合开发,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将九华安茶打造成金字招牌,全面提升老山茶区的茶叶效益。

5 结语

茶叶作为一种古老而又赋予时代精神的特色农产品,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与自然的滋润、人文的熏陶息息相关。今后如何根据贵池区茶业的实际,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走出一条“茶、文、旅”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子,突破当前茶业发展的瓶颈,促进全区茶业再上新台阶,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1]李萍萍,丁以寿.安徽省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J].茶业通报,2018,2.

[2]张启利,凌冰,张萍,等.调整池州供给侧结构 推进茶产业绿色发展[J].茶业通报,2017,2.

茶叶作为一种人类的健康饮品,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其不仅是一种农业产品,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在人们生活中流通,并且与其他文化如旅游文化、佛文化等相兼容。茶文化是人类灿烂文明的一部分,随着茶叶产品的流通而传播,现代茶产业不仅仅经营的是一种农业产品,也是一种文化产品、一种旅游产品。目前,池州市贵池区茶叶生产与经营传承着传统模式,平面经营遇到了市场的“天花板”,产业规模与效益处于滞长状态,导致茶园产能过剩。因此,整合贵池区的区域资源特色,将茶叶、文化与旅游资源三者进行有机融合,进一步拓展茶叶产品的市场空间,扩大市场份额,并且与旅游文化相结合,让人们以放松休闲的心境,一边品茶,一边鉴赏着茶文化的意境。将商品与文化同时传播,必将扩大茶产品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有利于贵池区茶叶产能的充分释放,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从而促进全区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1 茶产业发展现状1.1 茶业资源贵池区是全国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的核心区域,是安徽省重点产茶县(区)之一。据2018年度统计,全区茶园总面积,总产量2100t,农业总产值1.5亿元,平均产值元/hm2(按可采茶园面积计算),茶区涵盖9个镇街,涉茶人口15万,占全区总人口的22.4%。茶园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和中、西部丘陵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以梅村、棠溪为核心的名优绿茶生产区域,以牌楼为核心的工夫红茶生产区域,以梅街和平、刘街社区、墩上永岭、里山元四、马衙茶山为代表的特种绿茶生产区域以及棠溪镇的九华安茶生产区域 企业与品牌建设情况全区规模以上茶叶企业近80家,70%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比较知名的品牌有五队人家、龙袭坑、杨棚、七山、棠溪山寨、润思、徽神、安池等,代表着贵池名优绿茶、红茶、安茶3大系列的生产与品质水平,其中龙袭坑绿茶、五队毛峰、杨棚福茶、七山翠毫、润思祁红等曾多次荣获国内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全区获有机茶认证企业6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2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3个,多年来,在市场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查及抽查中,均未出现质量不合格的现象 茶业基础全区茶园基本分布在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亚州第一大湿地——升金湖畔,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达1100多种,生态稳定性优良;水资源充沛,秋浦河、唐田河、龙须河、九华河等纵横南北,随着生态富民工程的实施,农村能源基本上实现了汽化和生物质化,加上矿山管理的整治与加强,全区植被覆盖度达48%;生产茶园中,大叶马兰枝群体种茶园占65%,多年引进的国家级无性系良种茶园占35%,且按照标准化茶园要求建设;茶园水保工程、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体系、茶园全园生物覆盖技术、有机肥无害化处理技术、茶树综合健身栽培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茶园可持续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茶叶质量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2 茶文化资源概况茶文化的诞生和发展,与茶叶生产息息相关,史志贵池唐宋时期有仙芝、嫩蕊茶的记载,明清时期贵池桃坡的乌石村有千亩茶园千担茶的辉煌茶史;历经千年社会变革,在发展茶叶经济、养育一方百姓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茶叶文化,民间的茶礼、茶俗、茶食品丰富多彩,如傩戏中的祭祀用茶、新娘给公婆的敬茶礼、茶叶蛋、茶榚点、茶饭茶面茶菜等,茶诗、茶事、茶活动琳琅潢目,九华佛茶文化节、制茶技能大赛、名优茶评比等。古往今来,贵池的山川、香茗等吸引了不少名流,诗仙李白游贵池石门桃花坞,与友人高士霁(与当时的青阳县令韦权舆是好友)闲聚桃花坞石桌,相对九华山岳品尝平天河(石门村地名)云雾茶,醉茶之际,写出了“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瑰丽诗句,同时留下了17首秋浦歌流芳百世;清亁隆帝下江南沿徽州青云古道途经梅村镇杨棚村(古时称斗坑),小憩饮茶,兴起赞曰“斗坑黄芽佳品也”;1987年春,当代茶圣陈椽问茶梅村镇霄坑村,品尝“贵池翠微”茶,给出了“花香花味”的高度赞誉,并留下墨宝为鉴。自21世纪以来,随着茶叶经济的发展,社会各届茶事活动交流频繁,给贵池茶叶留下了无数的评价与诗文。“马嘶芳草地,人醉杏花天”,描述的是贵池十里杏花村的美丽风光。当地政府为提升杏花村的精神品位与温馨感,在杏花村里注入茶的灵魂,数千亩生态茶园相继建成,并建立了完善的、清洁化茶叶加工厂、休闲茶艺馆、多功能茶吧、茶文化博物馆等,供知茶、懂茶、爱茶的客人或雅士,倘佯在杏花村里尽情“弄茶”。3 旅游资源概况3.1 外部贵池是池州市区的所在地,南部近邻九华山、仙宇山、牯牛降、黄山,北倚黄金水道的长江,与安庆市隔江相望,东接铜陵市,西含亚州第1大湿地升金湖,距全国著名的避暑圣地庐山也仅260km,1个多小时的高铁车程,是一个优良的旅游集散地 内部贵池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山、十八索等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宋代包公井、明代百牙山塔、大王洞溶洞群等风景名胜。名山、秀水、幽谷、奇洞等组合了奇丽的大自然奉品,苍松、翠柏、茂林、修竹构成了清新的天然氧吧,环境质量常年达创Ⅰ类标准,形成了以山水风光为主的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景观,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素有“千载诗人地”之美誉,是中国古傩戏的发源地之一,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前,已建成大王洞、九华天池等到个别A级景区,省级农业生态休闲园区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茶区近年来,随着标准化茶园和生态茶园的建设,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的乡村公路体系的完善,乡村特色美食和乡村旅馆业构建成的农家乐兴起,茶区古民居的恢复与修缮,为休闲与旅游观光茶业的发展创造了必备的条件;梅村霄坑大峡谷、梅街刘氏宗祠、棠溪石门古民居与滴水岩水库、牌楼大山村的茶园洒坊、杏花园区古老的“唐茶村落、梅洲晓雪”等已开发成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茶业综合景区,将茶与自然风光、古朴民风民俗充分融合,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茶叶、喜欢饮茶。4 以品牌茶叶为中心,融合“茶、文、旅”资源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贵池区茶叶产业现状、茶文化的积淀与延伸、旅游资源的外延与内含,科学整合,有序推进,积极、稳步推进茶旅文深度融合,推动贵池区传统茶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茶、旅、文”一体化发?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茶旅产业4.1.1 加强引导,因地制宜 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组织企业或企业集团走出去引进来,根据各地的资源特色、产品特色、历史文化、产业与资本规模等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分类引导,扎实推进与完善;同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作用,形成合力,共谋发展大计 多方投入,积极推进 加大对休闲茶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发展休闲茶产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支持;编制项目,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入社会资本,让产业外的资本与人才参与或主导经营管理,用新的理念、新的模式经营管理一种全新的业?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业内涵 加强与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体系,运用产业最新的科技成果,提升茶园、茶厂、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茶园生态化、生产清洁化、产品有机化、优质化和优美化,赋予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产业作为一款旅游产品的含金量,让人们感受饮的放心、品的享受、看的舒心、玩的开心,一颗喧闹的心灵在大自然的洗礼中得以平静、升华,获得一份满足感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宣传与推介,将产业的整体面貌客观地展现在人们的视听中,唤起爱好者的向往之情 运用“互联网+”模式 应用“互联网+生态茶旅”形式,赋予茶文化旅游产品新的创意,在生态资源极好的旅游景区,如果能有互联网产品,可以让亲朋好友在朋友圈分享到游客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场景,同时利用Wifi信号游客实时了解当地的海拔、负氧离子含量、降水量等信息,将会给旅游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因各地茶区社会及自然综合资源的差异、文化发展的风格与深度不一、民风民俗的丰富多彩等现实状况,在“三位一体”的经济建设中,必须突出重点与特色,茶为核心,相辅相成,精心组织,科学规 恢复杏花村茶史文化 以“唐茶村落、梅洲晓雪”为主题,打造池州杏花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让人们领略“千载诗人地、池州杏花村”的意境。把植茶、制茶、品茶、茶事、茶艺等民间风俗融为一体,构建贵池区“茶业、文化、旅游一体化”的示范园区 名茶、名峡、老区同步建设 打造精品、优质品牌茶叶,提高品牌公信度与知名度,以茶产业发展支持茶文化与旅游产业,以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茶产业的联动、滚动提升。贵池区霄坑绿茶是茶中珍品,消费者无一不津津乐道,品上霄坑茶是茶人的一大幸事;霄坑大峡谷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光秀丽,茶园、竹海、针阔叶混交林、洋楼式农舍村庄,交错相间,又是革命老区,自然成为了人们公认的以茶养生养心的旅游场所。近年来,霄坑村的茶旅文化已悄然起,每逢节假日、茶叶生产季节,都有一定数量的访茶与观光客来峡谷探幽,虽然已具雏形,但处于无头无序状态,需要引导、整合,形成规范模式,才有利于长远发?打造大山村、升金湖红茶旅游区 这是一片曾经创造红茶辉煌的茶世界,1958年周恩来总理关注大山村的茶叶生产,为鼓励当地人们的茶叶生产积极性,周总理亲批“为奖励大山村为发展茶叶生产、壮大集体经济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奖状(保存在牌楼镇大山村村部)。如今这里及周边产区是“润思”祁红的重要产地,也是安池、徽神两大品牌的原料基地;这里有江南溶洞之王的大王筒、亚州第一大湿地的升金湖、江南石榴之王的乌山石榴,抗战时期的贵东县委遗祉等风景与名胜。红茶、名果、自然奇观与红色旅游,美不胜收 老山自然保护区与九华安茶联袂共创 “九华山寨”牌九华安茶的产业基地深处省级老山自然保护区的腹地,这里不仅有诗仙李白寻芳问茶的桃花坞、千年古寨石门高、朝圣九华的古老驿站老河街、红军留田暴动的檀炳光烈士记念碑及故居、神奇的傩戏之乡、贵池第二大水库滴水岩水库、三线建设遗址、数千公顷原始次生林及针阔叶混交林等名胜风景,更有古老而神奇的九华安茶,还有驰名的七山翠毫茶、西山焦枣、棠溪花菇(俗称棠溪三宝)等名贵特产,将这些不可复制的自然与历史资源进行有机的融合,以富有特色的九华安茶为中心,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将产品、文化与旅游联合开发,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将九华安茶打造成金字招牌,全面提升老山茶区的茶叶效益。5 结语茶叶作为一种古老而又赋予时代精神的特色农产品,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与自然的滋润、人文的熏陶息息相关。今后如何根据贵池区茶业的实际,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走出一条“茶、文、旅”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子,突破当前茶业发展的瓶颈,促进全区茶业再上新台阶,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参考文献[1]李萍萍,丁以寿.安徽省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J].茶业通报,2018,2.[2]张启利,凌冰,张萍,等.调整池州供给侧结构 推进茶产业绿色发展[J].茶业通报,2017,2.


文章来源:《茶叶科学》 网址: http://www.cykxzz.cn/qikandaodu/2020/0916/429.html


上一篇:提升绿色包装创新设计能力的教改探索 ——以
下一篇: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茶叶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与探索